东风-41是否只能列入儿童展台?今年“九·三”阅兵震撼全球!
距离“九·三”阅兵只剩不到一个半月啦,但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看,准备工作已经露出了点端倪。
虽然还不太清楚细节,但那种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场面,整体水平大多达到了世界前列,甚至领先的规模,真是让人看得眼睛都直了。跟十年前的东风-21D,六年前的东风-17比起来,这次出现的装备不像以前那么局限于一两个,而是成组出现,数量不少呢!
当核威慑的旧地图被悄然撕碎
核武器,作为大国的终极标志,之前一直觉得有点单调。这回,那曾经被视为陆基核威慑“定海神针”的东风-41,竟然没在焦点位置亮相,真是挺出乎意料的。
这个微妙的暗示其实是央视无意中泄露的发射方式:公路、铁路和海上,三线联动,融为一体。它不再只是仅仅守在海岸线的国家利器,而变成了一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遨游的深海巨兽。
公路机动早就不是秘密,可那在地图上忽然消失的导弹专列,以及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海上漂浮发射平台,才是真正带来革命性变化的玩意儿。那个看起来没啥特别的浮动平台,重达三百多吨,能伪装成普通远洋商船,靠着自带的波浪能发电设备,在海里潜伏长达九个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算是一种比较猛的、但又非常致命的生存策略。这表明二次核反击的威胁已不再局限于本土,而是真实扩散到整个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当十枚分导式核弹头,在三十六颗北斗卫星的全程监控下,以一万四千多公里的弹道飞驰而来,那所谓的“拦截”简直就成了个笑话。
何况,还有六架在轨的空天飞机在接力预警,最后还能点燃一百二十台脉冲发动机,演出那神秘莫测的变轨动作。这种“幽灵弹道”的拦截成功率,内部报告一查几乎已经逼近零了。
曾经的短板,如今成了最长的长板
高超速武器方面,中国早就不再是迎头赶上的角色啦。无论是地面发射的东风-17,还是能在海空两边都跑得飞快的鹰击-21,早就被大家知道了这些秘密。不过,有些人可能忘了,那些其实都已经是六年前的技术水准了。
这次带来的意外之喜,是一款叫作DF-17C的新型号。它尾部的喷焰角度压得极紧,射程一下子从一千多公里猛涨到八千公里,几乎可以覆盖太平洋的任何一块地方。
弹头表面那层密密麻麻像鱼鳞一样的瓦片,就是它能以二十马赫在临近空间进行超燃冲压飞行的铁证。这种几乎像“打水漂”一样的S型机动,让现在任何的拦截系统都束手无策,命中率低得让人失望。这也正好印证了美军口中“最害怕的颠覆性技术”——钱学森弹道的完美复刻。
就在这时,大洋彼岸的竞争对手在高超声速载具的研制上,还在不断碰壁、一次次失败中苦苦挣扎。防空能力一直被视为他们最薄弱的环节,没经过美俄几十年来血火洗礼的实战验证,难以信服。不过,红旗-19拦截系统一亮相,就把这些偏见给狠狠打破了。它那看似普通的墨绿色涂装,竟然骗过了所有专家的火眼金睛。
它的拦截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大气层内了,而是延伸到两百公里之外的太空,不光能拦截洲际导弹,还能直接威胁低轨道上的卫星。配备的雷达车上,装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量子雷达阵列,据说能“看穿”隐身涂层材料的分子振动,效果相当厉害。
这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追赶,而变成了“换道超车”。当红旗-9BE和红旗-16FE在中东实战中连续击落最顶尖的超音速隐身导弹时,大家才真正体会到,中国的防空反导体系,底下那一块儿隐藏的实力,究竟有多深难测。
战争不再是人的游戏,而是算法的对决
现在无人机成了战场上的霸主,从坦克到炮兵,无一不被它罩住了影子。俄军竟然把老一辈的朝鲜火炮拉出来上阵,主要是因为它的射程够远,能在无人机探查的监视下多争取点时间。别的国家还在死磕用几百万的自杀式无人机进行消耗战时,我们中国展现出来的,是已经发展成熟、拥有集体智慧的“蜂群”战术。
那支由机械狗组成的突击队,背着自动步枪,在演练中创造了四十三秒内闯入并清理一栋三层小楼的惊人纪录。它们借助天通卫星与远隔千里外的指挥中心直接连接,达到了“蜂群”般的自主协作作战效果。
面对这种集体智能,那些靠单兵遥控操作的无人机,简直就像一堆还在玩遥控玩具似的。更让人心惊的是,由三十辆无人战车组成的电磁干扰阵列,能瞬间让观战台上成千上万部手机的信号全都没影了。这不过只是它战场实力的前奏罢了。
当天空的穹顶被重新定义
有矛就会有盾,反无人机的作战方式也在不断实现飞跃式的进步。
第一次亮相的“沉默猎人”激光战车,那个六边形蜂巢样的镜片,光是看就带点恐怖的能量聚焦力量,八百米外就能轻松烧穿十毫米的钢板。而“飓风3000”微波武器,则能在无形中织出一张数字天网。在两公里范围里,好几百架无人机都能被同时压制,让“蜂群”瞬间变成一堆无头苍蝇。激光点杀、微波瘫痪、电磁压制,这些组成一个三合一的数字化防空护罩,基本成型啦。
空中力量的变化也悄无声息。歼-20机腹下那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灰白色吊舱,被认为是为六代机空战做准备的分布式光学雷达。空警-600预警机上的雷达罩,比美军的E-2D大了差不多三分之一,有传言说能远距离锁定隐形目标,超过六百五十公里。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歼-35舰载机翼下挂载的那架FH-97A“忠诚僚机”。它机头布满了传感器,说明它具备自主制定空战策略的能力。如今由少数精锐飞行员操控大量可牺牲的智能无人机进行作战的场景,不再属于科幻。这种“可消耗性空战网络”,将彻底改变海空作战的传统规则。
真正的主角,其实从未登上阅兵场
航母、驱逐舰、战斗机、导弹……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装备,都在以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从2019年起,这种变化之快,让人都觉得有点震撼。
但真正让人心惊的,竟是那些没有被聚焦到台前的隐藏资产。
像传说中早就配备核潜艇的“巨浪-3”那样的消息,还有那款有望取代东风-41,成为火箭军新一代陆基主力的“国之重器”。再说那官方首次确认的“五千公里地下长城”工程,让导弹列车在侦察卫星飞过的瞬间,从地图上彻底憎藏起来。
就连东风-41火箭发射车用来伪装的挡雨棚,也都铺上了复合材料的太阳能板,为了在隐藏时还能提供电源。这些细节,真是一点点都不能忽视。俄乌两边都拼尽全力,把无人机的年产能提升到百万级别,不过,拥有远程打击能力的,也就那么几万架左右。
在东亚,有一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工业集团正静悄悄地挺立着。仅用六年时间就完成的整体军事工业飞跃,已经远远超出了外界的预料。这或许才是这场盛大秀背后,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隐晦信息。
结语
当天安门前,三百名抗战老兵整齐列队走过,观礼台中央的大屏幕突然变成了动态防御体系的演示图,让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更紧张了。
那黄灯点代表东风-41,从内陆地下洞库出发,沿铁路网络流动的路径用绿色虚线标得清清楚楚,这也算是第一次官方确认了“5000公里地下长城”这个工程的真实存在。
屏幕上那几个红色警报点一跳一跳,吓得大家都屏住呼吸:只听“某侦察卫星过顶”的倒计时一到,导弹列车的坐标就像被人一抹一下,从地图上突然不见了。
这会儿镜头又切回长安街,东风-41发射车的遮雨棚上折起来的复合材料太阳能板正反射着亮亮的阳光——原来,连藏身行进时用的能源也是靠太阳供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