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总司令何应钦,血债累累又亲日,毛主席拒其投降!
1949年的中国,风云激荡,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寻找新的出路。然而,一份来自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投降意向,却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毛泽东主席得知后,语气坚决地批示道:“此人反动得很,杀了我们那么多同志,我们不接受他的投降!”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治决断,更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最终定性。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过往,让这位曾经的蒋介石“大管家”,在革命胜利前夕,被如此明确地拒之门外,甚至被视为“最高级战犯”?
早年求学,蒋校友
何应钦,字敬之,于1890年诞生在贵州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的早年生活,便注定与军事教育结缘。
年少时期,他首先考入了县里的高等小学。随后,他的求学之路转向了军事领域,进入贵州陆军小学深造。这显示了他对军事的早期兴趣。
到了1908年,何应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日本振武学堂。他是该校的第11期学员。巧合的是,蒋介石也曾在此校深造。他比何应钦早了一期毕业。这为两人未来的交集埋下了伏笔。
留学期间,何应钦的思想开始受到革命潮流的影响。他加入了由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爆发,何应钦心系祖国,毅然中断学业回国。他投身于这场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洪流之中。
然而,在讨袁失败后,他再次选择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这段系统的军事学习,直到1916年才圆满结束。
归国之后,何应钦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贵州、云南的军阀体系中发展。
期间,甚至遭遇过刺客袭击。这次经历让他心灰意冷,遂前往上海,投靠亲戚寻求新的出路。
黄埔崛起,心腹大将
1923年,在上海的何应钦与蒋介石重逢。这次相遇,成为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经蒋介石推荐,何应钦于1924年受邀,参与到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之中。他被任命为总教官,并获孙中山亲自授衔少将。
在黄埔军校,何应钦以其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赢得了师生们的尊重。他甚至被戏称为“慈母”,与蒋介石的“严父”形象相映成趣。
在黄埔军校内部,何应钦很快成为了仅次于校长和党代表的第三号人物,声望日隆。
1925年,在国民革命军的第一次东征中,何应钦指挥教导1团,首战便克淡水城。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随后,在棉湖战役中,何应钦更是创造了军事奇迹。他以约3000人的兵力,击败了陈炯明麾下2万精锐部队。
这场胜利,让蒋介石对何应钦刮目相看。蒋介石将他视为“同生共死”的心腹第一大将,何应钦的军中威望也因此达到了顶峰。
1926年,何应钦被任命为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他率领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地打到南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军事上的成功也伴随着权力斗争。1928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桂系逼宫。
何应钦在此事中保持了沉默,这让蒋介石感到失望。但他随后在龙潭之战中,率领部队全歼了孙传芳的5万大军。
据记载,何应钦在督战时,身旁仅有300人。他此举客观上保住了蒋介石的统治核心区域,再次显示了其军事价值。
蒋介石复职后,虽然一度撤销了何应钦的职务,但最终还是重用他的军事才能。
在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中,何应钦率部大败桂系,并有力地支援了蒋介石。他被视为蒋介石不可或缺的“大管家”。
1935年4月,何应钦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位列八名上将中的第四位。他是当时唯一的黄埔系一级上将,地位显赫。
血债累累,民族屈辱
何应钦的军事生涯,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染上了沉重的血色。1927年4月9日至12日,臭名昭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
何应钦直接派兵,解除了共产党人林伯渠同志所辖部队的武装。他麾下的第26军,在上海、南京等地大开杀戒。
大规模逮捕并屠杀共产党员。毛泽东主席后来曾痛心地指出,当时约有5万共产党员被杀害或逮捕。
在1930年代初,何应钦多次指挥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行动。这些行动虽然屡屡失败,却给红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深重,何应钦却坚定地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推行对日妥协。
1935年,何应钦代表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了屈辱的《何梅协定》。这份协定主动放弃了华北的部分主权。
这使得他背负了丧权辱国的“千古罪人”骂名,也加深了他在民众心中“亲日卖国”的形象。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扣押。何应钦作为军政部长,临时掌握了南京的军政大权。
在此危急关头,何应钦力主武力解决。他甚至派遣飞机轰炸西安郊区,此举被宋美龄指责,并被解读为意图借机上位。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何应钦奉蒋介石之命,策划并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他率国民党部队在安徽泾县,突袭了北移的新四军约9000余人。新四军将士血战七天七夜,最终仅不到2000人成功突围。
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周恩来总理怒斥何应钦为“千古罪人”,并指出这是他欠下共产党人的第二笔刻骨铭心的血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何应钦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在南京接受日军投降。然而,他在仪式上弯腰的姿态,被指丢尽了国人的脸面。
何去何从,历史评说
抗战胜利后,何应钦逐渐被蒋介石边缘化。他被派往联合国担任军事代表,远离了核心权力圈。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再次下野后,曾召回何应钦,任命他为行政院院长。
然而,何应钦仅任职了两个月,便匆匆辞去。国民党大势已去,他已无力回天。
走投无路之下,何应钦曾试图向共产党投降,以求自保。然而,毛泽东主席得知后,亲自批示,断然拒绝。
主席指出,何应钦“恶贯满盈”,“手上沾满了不少我党革命志士的鲜血”,“与日本人走得挺近”。他明确表示,一旦被俘,将按“最高级战犯”处理。
周恩来总理也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决定,认为何应钦罪孽深重,绝不能让牺牲的同志白白蒙冤。
1949年8月,何应钦在投降无门的情况下,最终追随蒋介石逃往台湾。
他最终在1987年于台湾病逝,享年97岁。也有说法指出,他享年99岁。
何应钦的一生,是近代中国错综复杂历史的缩影。他曾是蒋介石的股肱之臣,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却也因其在国共内战中对共产党人的残酷镇压,和对日外交上的妥协,最终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尽管得以善终,但他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以及其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摇摆与自私,使得他的名字永远被视为背叛和反动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