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入朝时吃什么?探秘朝会中的公务饮食
古代官员上朝时都吃些什么?揭秘古代官员的工作餐
古代官员上班时,通常会吃些简单的饭菜,比如米饭、蔬菜和肉类。他们也会喝一些茶水,偶尔会吃点点心或者水果。总的来说,他们的饮食比较简单,但是营养均衡。
他们有食堂吗?
今天我们来谈谈古代官员的日常饭菜~
实际上,不同朝代对官员们的“饭堂”和“工作餐”有不同的规定,食物的标准跟当时的官场风气、财政情况和官员的地位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楚成王曾经为大臣令尹子文准备过工作餐,这大概可以算是早期的单位食堂了。
战国时期,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为门下的食客提供食宿,这就像最早的“集体食堂”。
说到食堂管理制度,我们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那时设立了“太官”一职,专门负责管理宫廷的饮食。
汉朝沿用了并改进了“太官供膳”的传统,由太官专门负责皇帝的饮食,以及在朝会和祭祀等重要活动中的餐饮服务。
所以,三公九卿这些高级官员每天可以吃到两顿饭。但中低级官员就没这个福气了,他们只能自己准备干粮,可能是馒头、饼或者糕点之类的东西。
然而,汉朝的皇家膳食福利并未广泛推广。直到唐朝,官员食堂的制度才正式确立。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不让官员饿着肚子上朝,决定在朝会前提供早餐,叫做“朝食”。这个做法后来被推广到各个官府,形成了不同级别的食堂,比如天厨、堂厨和百司官厨等。
再说说“廊下食”的规矩。唐朝开始时,官员们会在含元殿外面的走廊吃饭,后来改成了在宣政殿外面的走廊用餐。
廊下的餐食是分工合作的:光禄寺负责供应酒水,太官署负责烹饪主食,珍羞署负责准备菜肴,良酝署负责酿造美酒。
根据《唐六典》的记录,唐朝官员的午餐待遇根据他们的职位等级有所不同。四到五品的官员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两升细米、两升三合面、一升半酒、三分羊肉、两颗瓜和七盘菜肴;而六到九品的官员则有两升白米、一升一合面、三勺油和五盘菜肴。
相传,在唐德宗时期,由于国库空虚,一度停止了为官员提供的免费餐食。此举引起了官员们的强烈不满,最终不得不重新恢复这项福利。
到了宋朝,朝廷会在朝会后提供“廊餐”,官员们会在左、右勤政门的东、西廊吃这顿饭,场面非常壮观,食物种类也很多样,包括米饭、馒头、面条、羊肉、生鱼片和时令蔬菜,比如莼菜和竹笋等。
在宋朝,有一个叫做“公使厨”的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负责官员们的日常饮食,还用来接待来往的官员以及在处理公务时提供招待。
北宋元丰年间改革后,宰相在政事堂吃午饭的标准是每天十斤羊肉和五升酒,而县尉却只能吃八合糙米。
苏轼在杭州工作时,虽然没有宰相那样的权力,也不像基层官员那样经常遇到冷清无为的情况,但他记下自己每天能吃到四斤羊肉。
苏轼还用公使库的钱请当地的士绅吃饭,本来是为了拉近官场关系,结果也促进了地方饮食文化的发展。
公使库制度实际上帮助了“官府菜”的发展。比如,开封的“签军羊头”和临安的“宋嫂鱼羹”这些有名的菜肴,最初都是出自官厨之手。
到了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为上朝的官员准备午餐,但因为礼仪过于繁琐(也可能是老朱觉得能省就省),后来改为每月初一和十五提供。
直到明成祖朱棣当上皇帝,这种工作餐制度才又开始实行。
在明朝,内阁大学士们工作时会享用一种叫做“直庐常膳”的膳食,里面有鹅胗掌、银丝羹等美味佳肴。据说还有一道核桃,象征着他们作为智囊团的重要角色。
不过,地方衙门的饮食比较简单,通常是两碟豆腐和一盘青菜。
在清朝,官员食堂的制度发生了变化。雍正时期,设立了一种叫做“养廉银”的补贴,京官除了年俸之外,还能额外得到“饭银”。比如,军机大臣每个月能拿到五十两的饭银。实际上,这相当于取消了之前的集体供餐制度。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单位的食堂消失了。据说在乾隆时期,一些待遇优厚的部门食堂全天供应,菜肴非常多样。
古代官员的工作餐制度变化了千年,从最初的简单供应到唐宋的丰盛餐点,再到明清的补贴制度,不仅满足了官员的基本需求,还反映了王朝的治理方式。
从一顿饭中,既能看出皇帝治理天下的手段,也能感受到官员生活的真实冷暖。
这就是关于古代官员食堂的故事了。
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