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喊当家做主,咋就成了空头支票,到底谁说了算?
让人民当家做主:从口号到制度
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民当家做主”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你看,广场上人头攒动,人人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许。这是第一幕,理想的共识,人人点赞,人人叫好。谁不渴望一个真正由人民做主的社会呢?这就像春晚的小品,开头总是喜气洋洋,充满希望。
可这热闹的场景背后,却隐隐透着些许不安。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画饼充饥”。光有口号,没有实际行动,到头来只是一场空。还记得前几年某地搞的“网络问政”吗?说是让老百姓反映问题,可实际上呢?很多问题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就像一部电影,开头铺垫得再好,如果剧情拉胯,观众照样会失望。
这就是第二幕,探索实践的困境。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这些都没错。但这就像学游泳,光在岸上比划,不下水,永远学不会。关键在于,要给群众提供一个真正能够表达意见、参与治理的平台。没有制度保障,再美好的愿望也只是空中楼阁。
那么,如何打破这困境呢?答案就在第三幕:制度保障的希望。这就像一部悬疑片,前面的铺垫和冲突都是为了最后的揭秘。要让人民当家做主,不能光靠热情,更要靠制度。
首先,得有完善的民主程序。选举权、监督权、问责权、罢免权、知情权,这些权利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大门。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官员的任免完全由人民决定,他还敢不为人民服务吗?他还敢阳奉阴违、欺上瞒下吗?
其次,得有健全的法治建设。法律就像一面盾牌,保护着人民的基本人权。有了法律的保障,老百姓才能免受权势的压迫,才能真正享受到公平正义。这就像足球比赛,没有规则,就会乱成一锅粥,有了规则,才能公平竞争,才能踢出精彩的比赛。
当然,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就像盖房子,得一砖一瓦地垒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建成一座坚固的民主大厦。
最近,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正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从完善村委会、居委会选举制度,到推进政务公开,再到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一系列举措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你看,某地探索“百姓点单、政府买单”的社区治理模式,让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又比如,某省推行“阳光问责”制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进行公开问责,有效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这些案例就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它们或许还很稚嫩,但它们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些探索和实践呢?它们能否真正让人民当家做主?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我们才刚刚起跑,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到达终点,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大目标。
你可能会问,这真的能实现吗?会不会又只是一句口号?说实话,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这就像登山,我们不知道山顶的风景如何,但我们依然要攀登,因为我们相信,山顶的风景一定更加壮丽。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人民当家做主”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