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下午,贵州榕江县城,一场史诗般的“十里相送”震撼上演。数万民众自发涌上街头,绵延五六公里的送别队伍,泪眼婆娑,只为送别首批完成抗灾救援任务的7000余名救援队伍。他们手中捧着滚烫的红波蛋、精心缝制的侗族特色绣花鞋垫——这些当地最高礼仪的象征,口中喊着“谢谢你们!”“辛苦了!”的呼喊声与难以抑制的哽咽声交织。救援车辆在老城区三公里左右的路程上,竟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得以通过。这感人至深的画面瞬间刷屏全网,直抵亿万国人心底,但究竟为何这股暖流能如此强烈地引发共鸣?

这场深情送别的背后,是贵州榕江县在极端灾害面前展现出的惊人“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6月24日,榕江县遭遇超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县城核心区在短短7分钟内被洪水吞噬,交通、电力、通讯瞬间中断,昔日繁华的“村超”球场也沦为泽国。然而,灾情发生后,防汛应急响应在3小时内从Ⅲ级飙升至Ⅰ级,来自黔东南州15个县市的7000余名干部、党员组成的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奔赴一线。当地政府与百姓的后勤保障同样令人称奇,广场上架起大灶大锅,每天制作一两万份热乎饭菜直接送到救援现场。截至7月3日中午,居民用电已全部恢复,自来水厂供水正常,清淤工作完成超过96%,通信恢复95%,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这种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灾情基本控制和恢复的效率,不仅令国人自豪,也让国际社会为之侧目。德国波鸿工业大学灾害研究所专家汉斯·穆勒在看到榕江清淤的航拍影像时,曾无不感慨地说道:“这不仅是救灾,更是一场精密的城市外科手术。”这种高效与秩序,与某些国家在灾难面前的混乱与推诿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2022年韩国首尔的严重洪灾,市民在暴雨4小时后才收到预警短信,各部门间推诿扯皮,救援效率低下;而印度在类似灾害中,基础设施薄弱和灾害管理体系的漏洞更是暴露无遗。

榕江百姓的自发送别,正是对这种高效救援和无私奉献的真挚回应。救援人员不畏艰险、争分夺秒,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情感连接超越了简单的施救与被救关系,它是一种双向的奔赴与认可。百姓用最朴素、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感恩,手捧红波蛋(象征鸿运当头、平安吉祥)、绣花鞋垫(代表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些都是当地送别的最高礼仪。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与回馈,让屏幕前的亿万国人感同身受,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这正是我们文化基因中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在榕江,我们没有看到某些“大洋彼岸”灾难叙事中军警荷枪实弹进入灾区、甚至出现“趁火打劫”的乱象,取而代之的是民众自发走上街头清淤、与救援人员并肩作战的景象。这种深厚的社会信任和凝聚力,是任何先进技术和制度都无法替代的社会资本。

榕江“十里相送”所激发的社会共鸣,不仅是一场情感的宣泄,更是一次正向价值观的集中彰显。它强化了社会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崇尚,对团结互助美德的珍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真诚的情感纽带,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应对挑战、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除了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制度,人心的凝聚与共情才是最坚实的力量基石。

榕江的“十里相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是我们共同前行的力量源泉。它不仅是对救援英雄的深沉致敬,更是对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集体认同与情感升华。这场送别,以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社会在危机面前的强大韧性、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无可比拟的组织动员能力。它撕下了那些对中国灾害应对能力“酸言酸语”的伪装,让那些习惯于“反向输出优越感”的论调在事实面前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