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中国各行业对于直升机的需求量至少有 250 架,可当时国内仅有 1979 年停止生产的直 - 5 直升机。这款处于 50 年代初期技术水平的直升机性能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自主研发的直 - 6 直升机也难以为继,因此只剩下从国外引进这一条路。当时国家明确提出允许采用 “拿来主义”,相关部门经过核算发现:购买一架直升机需花费 150 万美元,租赁一架直升机每年要 50 万美元,而引进制造技术比直接购买节省 30% 的费用。这样做不仅成本更低,还能将中国直升机制造技术从 40 年代末的水平提升至 70 年代,于是,引进直 9 直升机的进程就此开启。

一:“海豚” 365N/NI 型直升机简史

1979 年初,航空部与总参联合派出考察组前往美国和法国进行访问调研,先后对西科尔斯基的 S76 直升机、贝尔 212/412 直升机展开考察。西科尔斯基的 S76 直升机性能较为理想,却不愿转让技术。就在航空部考虑引进贝尔 212/412 直升机时,原本同样拒绝转让技术的法国方面,先后 5 次派遣代表团来华,表明愿意转让 “海豚” 365N/NI 型直升机技术的态度。从法国宇航局到法国驻华使馆,都积极与美国展开竞争,力求在与贝尔直升机公司的全球角逐中占据优势。作为欧洲直升机设计与生产的大国,法国为替代当时承担短途运输任务的 “云雀” II 直升机,研制出类似美国 UH-1 通用直升机的 SA360 直升机。但该直升机在载荷方面相较于 “云雀” II 直升机优势不明显,机舱空间狭小到连运输担架都十分困难,远不及 UH-1 和 “山猫” 直升机。此外,其流线型外观和复合材料结构导致采购价格高于 UH-1 和 “山猫” 直升机,而且作为单发直升机,性能不上不下,并未得到法国军队的认可。

为收回研发成本,法国航宇公司在 SA360 直升机的基础上,设计出双发型 SA365 “海豚” 民用运输直升机。主要改进之处在于,用两台 650 马力的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 1400 马力发动机,将固定起落架改为可收放起落架,同时降低了对结构强度和防护性的要求,主要用于客运、散货运输及救援任务。“海豚” 民用直升机在民用市场的销售情况较好,拥有来自 53 个国家的 187 个用户,出口数量超过 700 架,就连直升机工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海岸警卫队也订购了 100 架作为救援直升机。然而,它在军用市场的表现却很差,除中国外,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将其用于军队,法国军队自身也未装备。与之同期研制的英法联合开发的 “山猫” 直升机,交付用户近 400 架,且全部为军队用户。由于 “海豚” 直升机的高速性能在低空掠地飞行时无法施展,所以多数购买该直升机的国家将其用于巡逻和救援任务。

主要原因是 “海豚” 直升机流线型的机体内部空间狭小,机舱尺寸仅为 2.3×1.92×1.4 米,只能容纳 8 名武装士兵,连一个步兵班都无法空运。机舱门被机体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即便想把担架搬进机舱都极为困难,运输能力无法与 “山猫” 和 UH-1 直升机相比。作为武装直升机,与载荷相近的 “小羚羊” 和 MD500 武装直升机相比,其飞行成本高得多。而在 SA365N “海豚” 直升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SA365F “黑豹” 直升机,因机载设备增加,空重增至 2 吨,原本就不充裕的发动机功率变得更为紧张。由于起飞重量有限,许多设备无法搭载,若加装设备,一次只能搭载 2 - 3 名士兵。另外,由于民用结构强度不足,无法进行高强度、长时间飞行,也不能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区域使用。燃料箱设置在机身地板下方,复合材料的可维修性和抗打击能力较差,一旦受到地面轻武器攻击或迫降触地,存在极大危险,因此几乎无人问津。

二:中国购买 “海豚” 365N/NI 型直升机历程

80 年代初期,中国对美国而言具有对抗苏联的价值,引进直升机成品的难度不大,但美国心存戒备,绝不可能提供技术来推动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当时中国能引进的直升机技术受到极大限制。美国提供的贝尔 212/412 直升机技术落后,虽然引进难度较小,却对中国技术发展毫无帮助。法国推销的 “海豚” 365N/NI 直升机则比贝尔 212/412 直升机更具吸引力,其旋翼、桨毂、涵道尾桨、垂尾均采用复合材料制造,代表了 70 年代的技术水平,比贝尔 212/412 直升机领先一代。

“海豚” 365N/NI 直升机最大速度为 306 千米 / 小时,贝尔 212/412 直升机仅 240 千米 / 小时;“海豚” 365N/NI 直升机最低耗油率为 1 千克 / 千米,贝尔 212/412 直升机则是 1.53 千克 / 千米;“海豚” 365N/NI 直升机重 3.8 吨,商载 1.2 吨,贝尔 212/412 直升机重 5.2 吨,商载却只有 1.4 吨;“海豚” 365N/NI 直升机过载达 2.5g,贝尔 212/412 直升机仅 1.8g。具备一定军事潜力的 “海豚” 直升机就此成为唯一选择。

不过,法国的报价高于美国,中方随即暂停会谈,转而与美国谈判。法国见状立即降价,两次降价后,价格已低于美国直升机,但中方仍继续与美国谈判。在美国副总理访问美国期间,美国还同意向中方出售运输直升机及其技术。法国随后连续降价八次,中方始终不慌不忙,这让法国谈判人员十分恼怒,甚至拍案而去。但法国宇航公司高层不愿谈判破裂,又让谈判人员主动向中方道歉。

最终,中国以 4850 万法郎的价格购入 “海豚” 365N/N1 直升机的生产技术,以 1100 万法郎的价格引进透博梅卡公司 “阿赫耶” 1C 涡轴发动机的生产技术,还以 25385 万法郎购买了 50 架直升机及发动机整机,总花费为 7460 万美元,比贝尔直升机的 9000 多万美元便宜了 24%。而且法国同意了中方提出的从 7460 万美元中拿出 30% 用于购买中国产品的要求,而贝尔公司只同意 15% 的返销额。中国还获得了出口权,法国起初并不同意,最终允许除法语国家外,中国均可出口,而贝尔公司始终拒绝给予出口权。1980 年 7 月 2 日,中法两国签署了引进 “海豚” 直升机的合同,其中包括气动力、强度、疲劳、系统的设计计算、试验程序、试验结果及分析,还有涵盖导弹、火箭、机炮、搜索雷达、声呐、着舰、鱼叉、反潜、反水面舰只等各种装置的图纸等生产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在 1982 年底基本交付完毕。

当年,中国完成了首架机的装配,到 1990 年底,50 架直升机已全部装配完成。国产型号直 - 9A 直升机于 1991 年正式下线,广泛应用于旅游、救援、公安、消防、测绘、水电等行业。直九 B 于 1997 年陆续装备中国海、陆军,一度成为陆军航空兵的绝对主力。起初,它被用作人员运输和教练直升机,但运输能力大约仅为米 - 17 直升机的四分之一,执行运输任务如同小马拉大车,执行侦察任务又像大马拉小车。在中国引进米 - 17 直升机后,直九 B 直升机几乎无用武之地。不过,此时解放军开始重视武装直升机的发展,为尽快满足作战需求,先以直 - 9 直升机为基础,按照法国 “黑豹” 武装直升机的路线改装成武装型直 - 9 直升机。

三:武装型直 - 9 直升机

中苏关系恶化后,解放军一直为抵御苏联的铁甲洪流做准备。70 年代初,在见识到越南战争中直升机的价值后,中国空军也为直 5 直升机加装了 12.7 毫米机枪和 57 毫米火箭发射巢,但效果并不理想。北约集团同样面临苏联铁甲洪流的巨大威胁,反坦克直升机成为中欧战场的首选武器。法国的 SA341/342 “小羚羊” 武装直升机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表现出色,击毁击伤以军 140 辆坦克和 350 辆其他车辆。因此,解放军在 80 年代中期启动了代号为 “8510 工程” 的项目。

该项目旨在国际市场寻找一款轻型侦察 / 武装直升机,法国 SA341/342 “小羚羊”、德国 B0105 以及美国休斯 500 武装直升机参与投标。这三种武装直升机在华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实弹靶试评比,最终 “小羚羊” 直升机胜出。1988 年,首批 8 架 “小羚羊” 直升机交付中国陆军航空兵,在演习中频繁模拟 AH-1 “眼镜蛇” 和米 - 24 武装直升机,配合中国陆军进行战法研究,为中国陆军航空兵培养了一批人才。90 年代初,由于中美关系恶化,“小羚羊” 直升机的后续引进被搁置。

于是,解放军提出设计一款武装型直 - 9 直升机,其原型为法国 SA565F “黑豹” 武装直升机,同样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法国航宇公司研制 SA565F “黑豹” 武装直升机时,曾计划换装 870 千瓦的 TM313 涡轴发动机,但出于后勤维护的考虑,最终换装了 714 千瓦的 “阿赫耶” 2 系列发动机。中国当时拥有的 “阿赫耶” 1C 发动机功率仅为 560 千瓦,在其基础上国产化的涡轴 - 8 发动机功率也仅约 600 千瓦。

2005 年,中国又从法国引进了 “阿赫耶” 2C 发动机一半部件的专利生产权,编号为涡轴 8C,但仍未解决功率 / 载荷不足的问题。在改进直 - 9 的过程中,中国遇到了与 SA565F “黑豹” 武装直升机相同的问题。不过,SA565F “黑豹” 武装直升机无人问津是因为购买欧洲直升机的国家有 “小羚羊”“松鼠”“山猫” 和 BO105 等多种型号可供选择,而中国只有直 - 9 直升机。虽然用直 - 9 直升机单纯执行前线反坦克任务并不划算,但在当时却是唯一的方案。

武装型直 - 9 直升机先后发展出两个型号。早在 1980 年引进生产 SA365 “海豚” 直升机的过程中,中国就有了用直 - 9 直升机改装武装直升机的想法。1984 年,中国测绘仿制成功了 “小羚羊” 直升机上的陀螺稳定瞄准具和平显 / 武器瞄准系统,并配套了当时已研制成功的 “红箭”-8 反坦克导弹。工业部门提出,将直 - 9 直升机加装 “红箭”-8 机载反坦克导弹,作为第一代武装直升机,这一建议在 1985 年正式获得批准。1986 年,由中国直升机研究所开始研制,哈尔滨飞机厂负责生产和结构改装。

1987 年,第一架样机诞生,主要改装是将单驾驶体制改为双驾驶体制,取消后排座位,将后舱门改为滑动式。同时借鉴 “小羚羊” 反坦克直升机,在机身中段安装一条简易钢管,用于挂载 4 枚红箭 8 反坦克导弹,机头上方安装红箭 8 反坦克导弹简易瞄准装置。随后的第二次改装中,又将陀螺稳定望远式瞄准镜安装在座舱顶部。样机于 1988 年完成首飞,1989 年完成导弹试射,1996 年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陆军航空兵使用后认为,其反坦克能力与 “小羚羊” 直升机相当,作为侦察直升机,与直 - 11 直升机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但使用维护成本却远超这两种直升机。

此外,武器挂架(含导弹)和瞄准火控系统重 600 千克,两名机组人员重 220 千克,1140 升燃料重 800 千克,全机重 3600 千克,而直 - 9 直升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仅为 3850 千克,客 / 货舱几乎成了摆设,甚至无法多搭载一个人。最大平飞速度比直 - 9 直升机下降 42 千米,航程减少 80 千米,爬升率降低 0.2 米,且无法飞到 3000 米以上的高度。由于陀螺稳定瞄准具价格昂贵,陆军航空兵又为现役的直 - 9 直升机加装航空火箭和航炮吊舱,将其称为直 - 9 攻击直升机。这些前期的直 - 9 武装直升机除了动力不足外,还不具备昼夜作战能力,存在载弹量少、缺乏威胁告警系统、战场生存能力较低等问题,生存能力与 “小羚羊” 武装直升机相近。

陆军航空兵再度提出研发性能更完备的直-9W武装直升机。作为改进型号的直-9WA武装直升机,于2002年实现首飞,2005年投入批量生产。它搭载两台功率为710马力的涡轴-8F发动机,各项基础性能与直-9A直升机相差无几,最大起飞重量可达4.1吨,载荷量为1.7吨。该机型取消了后舱门,仅保留一排乘员座椅,后机身则装载着480发航炮弹药、900千克油箱以及电子/红外对抗系统。原本横穿机舱的圆柱体横梁被雁翼形武器挂梁取代,这种挂梁从机身两侧地板下向上弯曲翘起,增加了挂点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仅能多挂载一排反坦克导弹,外侧还可挂载23毫米自动炮,全外挂状态下能搭载4至5名武装士兵。

直-9WA武装直升机最大的升级在于观瞄系统。随着中国电子技术取得突破,它摒弃了陀螺稳定望远式瞄准镜,在机头下方安装了一个球形光电吊舱,该吊舱配备有前视红外探测装置、CCD摄像机以及激光测距/目标指示功能,同时还配备了夜视眼镜。这一系列改进让直-9WA具备了昼夜作战能力,综合战斗力已达到西方攻击直升机的水平。不过,直-9武装直升机的装备数量并不多,第1、5、6、7、8、10陆航团各自配备了数架用于训练,第9团部署在第39集团军,其年产量不超过20架。

四:直-19武装直升机

直-9W武装直升机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即在现代防空火力的威胁下生存能力较弱。当初设计直-9武装直升机时,其战术定位是攻击在ZSU-23-4自行高炮和SA-7便携式防空导弹掩护下的苏联坦克集群。当时,ZSU-23-4自行高炮在1500米距离上的命中率仅为30%,SA-7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射程也只有3千米,直-9武装直升机凭借射程3000米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完全可以利用地形地貌在对方射程之外接近目标,随后跃起发起攻击,再迅速降低高度返航。

然而,90年代之后,武装直升机的作战任务转变为在渡海登陆作战中停留在登陆场上空,为滩头部队摧毁敌方坚固火力点。此时,它们面临的威胁变成了射程4千米的厄利空35毫米高炮和射程7千米的“毒刺”防空导弹。在这种情况下,武装直升机需要配备射程7至8千米的武器,才能在敌方射程之外发起攻击。为提升作战能力,中国启动了直-10武装直升机和AKD-10机载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而直-9W武装直升机原本计划配备桅顶式探测系统,为直-10武装直升机探测目标,但由于该系统需要穿过桨毅和主轴,这些设备振动带来的问题难以解决,最终这一计划被放弃。

直-19武装直升机是直-9W武装直升机最彻底的改进型号。它曾长时间保持神秘,一度被认为已停止研发,直到2010年7月,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发布的一张突击队成立仪式照片中才首次曝光。照片中出现的一款型号不明的串列双座型直升机让外界十分意外,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哈飞自筹资金,以直9民用改进型H425直升机为基础研制的新型武装直升机,是直-10项目失败后的备选方案。2010年底,哈飞公司公布了这架未知型号武装直升机的全尺寸模型,其与传言中的直-19武装直升机高度吻合。2011年1月,直-19武装直升机的清晰照片出现,照片明确显示它采用串列式座舱,机鼻下方安装了全向式光电探测设备,短翼下挂载有PL-90型空空导弹,但未配备机炮。直-19武装直升机的整体布局、旋翼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和武器系统均源自直-9WA武装直升机。

不过,直-19对机体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造,采用串列式双座舱、窄机身和固定起落架,同时取消了人员舱,正面投影面积比直-9W减少了近60%,降低了迎头被弹的概率。由于没有了人员舱,横向外挂架被高位安置在机身中段,武器配置更加灵活,同时也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出的400千克结构重量可用于增强防护结构。尽管其综合战斗力不及直-10武装直升机,但火力足以压制日本的OH-1和OH-58D这类攻击/侦察直升机,也能与AH-1W和A129等专用武装直升机正面抗衡。服役后,直-19主要用于配合直-10武装直升机作战,既能承担侦察/指示任务,也能独立完成攻击作战任务。现有的直-9运输直升机部队可以大规模改装为直-19武装直升机作战部队,并且能够继续沿用直-9直升机的维护保障体系,从而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提升陆军的作战能力。

五:结语

直-9武装直升机最初是民用直升机,其传动系统没有干转能力,发动机功率较低,载荷不足,飞行性能和机动性能欠佳。即便加装了武器,也无法克服这些先天缺陷,因此没有其他国家将其用于军事领域。但中国研制出直9WE武装直升机后,肯尼亚空军采购了4架并投入实战,喀麦隆也采购了该机型。随着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的大量服役,直-9W武装直升机很快进入淘汰阶段。直-19WA武装直升机标志着“海豚”系列直升机的性能达到了顶峰。与目前世界各国装备的“小羚羊”、OH-6、OH-1和OH-58D等轻型攻击/侦察直升机相比,直-19在电子设备、飞行性能以及挂载武器的种类和数量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并不逊色于美国已下马的RAH-66攻击/侦察直升机。中国成功地将一款原本没有任何国家军队愿意采用的民用直升机,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轻型攻击/侦察直升机。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