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海洋经济概念,具有唯一性的4家公司
发展海洋经济是一盘大棋,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棋盘上的“棋子”竟然如此独特。有人说,能在深海里建造数据中心、操控声纳装备、量产全球罕见的链条,还能掌握高压深海技术的企业,简直就是把“唯一性”玩出了花样。它们,不仅是产业链中的重要基石,更是支撑10万亿海洋经济蓝图的“金刚石”。为什么这么说呢?
海洋经济,听起来高大上,说白了就是靠海吃饭,只不过这顿饭必须吃得有技术含量。之前咱们国家的海洋经济,虽然规模不小,但和“高质量”这三个字还差点意思。高层扭头一拍板,决定搞个“全国统一大市场”,让从硬件到服务,全部跑在一条正轨上。新政策一出,专注于深海通信的“中科海讯”、盯紧深海高压管材市场的“久立特材”、被外界称为“链条巨人”的“亚星锚链”、以及世界首个海底数据中心运营商“海兰信”纷纷跃入焦点圈。4家企业虽名字各异,可它们的“唯一性”成了线索,把这张大棋盘串成了网。
要搞清楚这些企业能“唯一”到什么地步,咱不妨先从“海兰信”聊起。这家企业狂砸科技,造出了国内唯一的海底IDC商业化项目,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飙升1300%不止。你以为这就够牛了?它还拿下了船舶智能导航系统、固态雷达的两块“技术高地”。它的雷达,别说国内市场,就是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有资格让同行研究研究,难怪这种“全固态雷达解决方案”能成为船舶上的标配。有人感叹,海兰信躺在技术的“独木桥”上走出了一条大路。
说完智能导航,咱接着看看深海通信。这玩意听起来科技感十足,可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国内只有一家,那就是“中科海讯”。专攻声纳装备和水声大数据,这家公司听水的本事,让人想起“孙悟空三借芭蕉扇里,听风辨音”的桥段。它近期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季度亏损近2500万元,同比大幅缩水83.9%的业绩难题成了压力山大的教练。可是,别看它账面上难受,掌握深海通信的技术话语权,才是它的地基。就算外表起了窝头,它的地位没人敢轻易撼动。
再来说说“亚星锚链”。不少人一听名字,脑袋里满满都是掉进水里的锚,却忽略了这家公司是系泊链领域的“霸主”,还是全球唯一量产R5系泊链的选手。别小看这一根链条,这可是用在深海油气项目中的“抓牢工具”,没有它,全世界的深水钻机都得愁眉苦脸。巨人也会感冒,亚星锚链一季度净利润比去年下降20%多,规模优势很强,可市场波动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除了技术,如何顶住这些外界“风浪”显然也是个考验。
最后是“久立特材”,它的牌面,在于深海高压管材上的技术能力。深海压强大得吓人,用普通材料分分钟就得玩完。久立靠苦心研发,终于啃下了“高压管材”这个硬骨头。它不只是满足国内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打得风生水起。一季度近4亿元的净利润,稳稳说明了它的实力。
表面来这四家企业风格各异,可它们共同打造了一个属于中国技术的“海上盾牌”。但事情真有那么顺利吗?显然不是。比如中科海讯的亏损提示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亚星锚链虽然掌握了生产关键,市场需求却“温吞吞”,这可不是个鼓舞士气的信号;至于技术领先的海兰信和久立特材,可能还得警惕同行的追赶。
如果把历史拉出来对照,我们会发现,海洋经济圈并非轻轻松松就能扩展。从冷战时期美苏争夺深海资源,到今天各国竞逐海底通信,不管是建基地还是抢资源,都少不了技术的“催化剂”。美国靠它的“海狼”级核潜艇潜到过谁也摸不到的地方;苏联研发的钛合金深潜器,也曾是国际军事史上的独步角色。而中国走的路,与这些国家可不尽相同。我们扔掉了粗暴抢占的方法,选择了通过市场和技术打开外界局面。如今,这些关键企业的“唯一性”已经打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发令枪”。
海洋经济的未来值得期待,但显然不会只靠几家企业就能撼动全球版图。有专家认为,高质量发展毕竟是个“大盘子”,涉及的要素还包括政策拉力、科技主力以及市场推力,这之中任何一个松懈了,都会让结果大打折扣。回过头来这些企业给了我们想象空间,但也应该看到它们所处行业的共性——每一步都像爬坡,既要看着脚下,还得盯着远方。有人感慨,“做潜水艇的看表、建高压管道的看温差、搞通信的听声波,每一个小动作的背后,都是庞大市场经济运行的缩影。”